1.抗静电剂概要
抗静电剂的使用方法可分为外部涂布法和内部混炼法两种。涂布法主要是在塑料或其他高分子材料表面涂上一层抗静电剂,从而使其起到表面抗静电作用。通常用水或有机溶剂将抗静电剂配成0.5% ~2%的溶液,然后再用浸渍或涂刷的方法使其附着于材料表面并进行干燥。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用量较少,不会影响制品的成型加工。但使用寿命较短,表面抗静电涂层在经过水洗或摩擦之后容易脱落,因此是一种暂时性的抗静电处理方法。近年来国外采用高分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抗静电涂层来改善其抗静电效果的持久性,即分子涂复技术。
混炼法是将抗静电剂与树脂机械混合后再加工成型,抗静电分子由材料内部向表面迁移,并在表面形成均匀的抗静电层。若表面的抗静电剂因水洗或擦落后,内部抗静电分子还可以移向表面,从而恢复其抗静电性能,因此得名永久性抗静电剂,此种方法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由于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中实际使用的抗静电剂用量非常小,因此采用混炼方法添加抗静电剂很难均匀分散在制品中,而且加工时物料的计量和操作也不方便。针对此情况,许多厂家都先把抗静电剂和基础树脂混合制成抗静电浓缩母料,而后再加入到树脂中。
2. 市场概要
随着我国合成材料工业迅猛发展,刺激和推动了我国抗静电剂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目前抗静电剂主要用于电子电器产品与食品包装材料、电子新材料领域,从其品种上来看,乙胺类多使用于聚烯烃,作为电子电气器械元件的包装; 而季铵盐类化合物则经常使用在PVC,如工业传送带、磁片包装及塑料瓶等领域;脂肪酸酯类则多用于聚烯烃内部抗静电,用做食品等包装材料。与国外相比,我国塑料用抗静电剂开发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市售品种在质量上难与国外产品竞争,而代表世界发展潮流的永久型抗静电剂技术未能引起国内厂家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生产能力不足,消费市场呈现供小于求的局面。
国外抗静电剂的发展趋势是趋向于持久、耐热、适用性广和品种系列化,此外用于计量和操作加工的固体抗静电剂品种也在逐渐增加。
3.发展趋势
从抗静电剂的发展方面来看,永久型抗静电剂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最为看好的产品,尤其是其应用在精密机械方面的成长情况更是颇受期待。这是由于家电、电子仪器所使用的电子回路,当静电的累积过多时,就可能会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因此具备防止静电过度累积的这种高性能抗静电剂的需求在未来颇被看好。高分子型抗静电剂成型时在树脂中发挥分散固定的效果,而与表面活性剂系抗静电剂相比,又具有成型后效果直接显现、不挥发、不会受到接触污染、清洗后效果不会降低等特点,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其添加量要比低分子型抗静电剂多; 二是成本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聚合物型永久抗静电剂与表面活性剂系相比,仍属高价位产品。正是由于这两者在单价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目前永久抗静电剂的普及率尚低,但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IT行业的飞速发展,都将有助于该产品的市场扩大。现阶段国内应用较多的还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塑料表面上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以制造出防止静电的效果,由于气化、表面清洗等原因,常会使得防静电的效果消失或受到污染,同时对湿度依赖性较高,在干燥的情况下效果就较差,因此非表面活性剂的高分子型产品就成为现阶段较为经济的产品。现阶段抗静电剂已经成为高分子合成材料中的一种重要助剂, 随着对PP、BOPET产品抗静电性能要求的提高和对电子产品等包装的抗静电性能要求的日益增长,抗静电剂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应在不断完善现有的抗静电剂品种的基础上,加强系列化产品的研制工作,努力开发与PP、PE、BOPET等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好、耐高温、耐久性强、价格低廉的抗静电剂,尤其要加强开发研究低毒或无毒的多功能抗静电剂。积极开展研制复合型或具有特殊性能的专用型抗静电剂,并进一步加强多功能抗静电母料的产品开发。www.lensang.com